“我到江苏南通了,你看,这就是我上班的地方。这边天气暖和,花都开了。”26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毛敖海套布嘎查(嘎查相当于村)的白宝连正在和家人进行手机视频。
41岁的白宝连还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这位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汉子,春节前在当地人力资源机构的直播平台上,看中了焊工这个岗位。经过与家人商量,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正月初八,白宝连就坐上了公司提供的免费专车,来到了江苏南通。
“当焊工每天330390元,一周发一次工资,一个月至少能挣8000多。”白宝连用他并不流利的汉语表达着自己的喜悦。
事实上,白宝连能外出务工并不顺利,他给自己总结了3个原因。“我是蒙古族,担心和工友语言交流不顺畅;焊工技术也不是特别好,担心挣不到高工资;自己没出过远门,不会办理入职和体检等各种手续。”白宝连的顾虑是通辽市部分有外出务工意愿农牧民所面临的共同困惑。
通辽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内蒙古东部,是我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为了帮助像白宝连这样的农牧民找到合适工作,通辽市人社部门在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配备蒙汉兼通的教师来教授理论课和实操课。在宣传政策时,首选蒙汉兼通的工作人员,深入到苏木嘎查进行实地走访,现场解释和回答农牧民外出务工、转移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
“先把政策讲透了,再根据农牧民的年龄、性格、特长等自身条件,来搭配相应的工作岗位。如果他对这份工作不满意或不适应,那就进行二次、多次调整,这样才能工作的长久。”通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牧民工科科长高航介绍,通辽市2020年有40多万农牧民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转移就业,其中稳定转移就业35.7万人。
“白宝连就是我们公司介绍他到江苏工作的。从前期选岗位、联系专车、做核酸检测,再到办工资卡、做体检、签合同、分宿舍等一系列服务,都是我全程领着他。”内蒙古卓冠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的木图说。
木图是一名蒙汉兼通管理人员,全程跟踪对接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各项工作。除此之外,该公司还选派了专职驻厂管理员,负责农牧民入职后的保障工作。
“比如他要去医院看病、想提前借工资、请假、调岗,还有不习惯当地饮食、想家等等,我们都帮忙解决。”木图说。
通辽市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主任邵志勇告诉记者,通辽市已在北京、山东、浙江等劳务集中输入地建立了6个服务站,大多数人力资源公司都在重点企业选派驻企人员提供全过程服务,还有近2000名嘎查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定期与本村外出人员进行电话或视频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向旗县市区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反馈。“中心根据这些情况来进行统筹协调,对不按时支付工资、承诺的福利待遇不兑现等问题,及时与用人单位、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司法机构协调,全面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2月15日,通辽市开通了2021年农牧民工就业直通车,首批152名农牧民乘坐专车赴青岛、南京务工。“从正月初四开始,每天都有专班陆续向外输送300500人。”通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高志峰说,从千方百计帮助农牧民走出去,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再到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还有专人来解决。“通辽市打造的农牧民转移就业全链条服务,就是想让农牧民享受到人社政策带来的福利,让他们外出更安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