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灿的玉米,除了作为美味食材之外,还可以在高新科技的“加持”下华丽“变身”,衍生出大大的“产业树”,深加工带来的高附加值让“粮袋子”和“钱袋子”一起鼓起来。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为“玉米棒子”找到更“多金”的新用途制药。
冯玉臻建议,将通辽市打造成国家原料药生产基地,在科技创新、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依托通辽市丰富的玉米资源,全力推进玉米发酵类原料药产业发展。
“原料药”是什么?“原料药”是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产业处于医药产业链上游,是保障药品供应、满足人民用药需求的基础。
当前,通辽市依托丰富的玉米资源,以开鲁工业园区为重点,全力推进玉米发酵类原料药发展,已经形成玉米-淀粉-土霉素-强力霉素(原料药)四级产业链,土霉素年产量达到9500吨,占全国产量的47.5%、全球产量的38%,创新能力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原料药产业绿色升级,并设定到2025年实现原料药基本实现园区化生产、打造一批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的目标。冯玉臻认为,通辽依托开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原料药产业,未来可期。
通辽玉米资源丰富,气候适合发酵类企业生产,开鲁工业园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空间相对独立、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衔接紧密、技术团队成熟,现已建成原料药企业13家,在建、拟建原料药项目11个,抗生素、维生素、绿色食品药品添加剂、氨基酸等系列产品达125种,部分产品的产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遥遥领先,非常适合继续加大投入,打造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
为此,冯玉臻建议相关部门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保障能力,加快原料药绿色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推动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整合行业创新资源,突破制约原料药发展的技术“瓶颈”,努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将通辽市打造成为国家原料药生产基地。
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年产量稳定在160亿斤左右,2002年获得原产地标志认定,拥有玉米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全国首家玉米博物馆。这里的玉米色泽金黄、颗粒饱满,淀粉含量、含油量、蛋白质含量高,“通辽黄玉米”品牌价值超过300亿元。
近年来,通辽积极谋划提高玉米的附加值,将玉米“吃干榨净”。现已开发出200多种玉米产品,涵盖胶、药、酸、糖、醇五大系列,形成了抗生素系列、维生素系列、酒精和燃料乙醇系列、绿色食品药品添加剂系列、氨基酸系列、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副产品系列产业脉络。“十四五”时期,通辽市提出推进玉米全株深度转化、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致力于建成全国最大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