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构筑乡村振兴多元化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高度重视乡村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把开发乡村人才资源作为农村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培育管理型人才,打造高素质村干部队伍。结合村“两委”换届,选拔在党员和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45人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实施“一村两名大学生”计划,储备后备人才394名。聚焦履职能力提升,通过到浙江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学习,选派干部到江苏省宜兴市镇村挂职锻炼,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实行区镇村三级干部靶向培育。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依托自治区、呼市两级广播电视大学,面向50名现职村干部开展学历提升教育。依据考核结果对评定为优秀和称职的村“两委”正职给予5000元奖励报酬,并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享受事业人员工资待遇考核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村干部诫勉谈话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责任心不强、作风漂浮、工作方法不当等导致工作失误的村干部,乡镇党委指定专人对其进行诫勉谈话,督促及时整改,对造成严重后果予以追责或动态调整。

回引创新型人才,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赛罕区坚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障,实施“党建+合作社+人才”,积极回引创新型人才,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金河镇回引一批大学毕业生回村创业,依托各村资源和现代物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其中曙光村依托现有厂房等资源,成立了正北方云仓电子商务公司,将本地农产品包装后,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线上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并带动25名村民就业,为曙光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榆林镇回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实施稻田蟹项目方面联系相关养殖专家实时指导,为创业人员提供养殖方面经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并在销售和宣传方面提供帮助,示范性稻田蟹项目取得较大成效。

挖掘科技型人才,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赛罕区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发挥创业型科技特派员作用,引领建立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创业增收上成为村里的示范带头人、农户的先行者。金河镇七圪台村蔬菜基地科技特派员赵正阳建立智能连栋温室,种植蝴蝶兰、仙客来、海棠等观赏花卉,年收入可达200万元左右,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

汇聚文化型人才,提升乡村文明水平。赛罕区积极培养和发展乡村文化队伍,鼓励和扶持农村乡土文化能人,重视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人。昭乌达南路街道前巧报社区自治区级剪纸传承人钱秀云、赛罕区民间艺术家协会面塑非遗传承人闫红燕等一批乡土文化人才,以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站为活动场所,带领广大村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传递正能量,实现了乡村文明程度和村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有效提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