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扶残助残 有你有我 ——写在第31次全国助残日

5月16日是第31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残联的有力指导下,各地残联组织奋发努力,我区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全区11.2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社会各界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氛围日益浓厚,残疾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内蒙古158.58万残疾人正大踏步迈向美好的未来。

兜底保障,

织牢织密基本公共服务网

家住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的刘润根是一名肢体残疾人。他腿脚不便,妻子也身有残疾,家中没有劳动力,还要抚养3个未成年的孩子,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从前,我们一家五口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在武川县残联的帮扶下,我们住上了新房。如今,我们可以按时领取相关补贴,残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常来看望我们,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的关心和帮助!”刘润根说。

近年来,我区残疾人兜底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全面建立,补贴标准均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出台了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单独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特惠政策。为残疾人缴纳意外伤害保险,保障范围实现全覆盖。为重度残疾人代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政策落实落地,代缴养老保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200元。

全区各级残联持续发力,织牢织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八张网”,康复、就业、托养、教育、文体、无障碍环境、志愿助残、普法维权等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质增效。我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5.3%,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全面实施。

在全区各盟市建立了209个残疾人温馨家园,持续实施残疾人“阳光家园计划”,对2.3万名残疾人发放托养补贴。23991户残疾人家庭得到无障碍改造,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能得到康复、辅具适配服务。全区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屡创佳绩。

扶持就业,

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

5月14日,2021年包头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招聘会在包头市举行,提供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130余个,前来咨询、应聘的残疾人达260余人,初步达成意向人数共计90余人。

招聘会现场,还提供助残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登记、法律援助等服务,为残疾人带来更贴心、人性化的求职体验。

就业是残疾人获得收入的基本途径,更是他们不断改善生活的起点和保障。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仅2020年,全区先后组织18场线上线下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2638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实现了用人单位和残疾人面对面、零距离的互动和交流,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全区各级残联积极组织开展城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牧区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完善以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为主,电商创业、辅助性就业等形式为辅的就业模式,创建自治区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园,有效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

“十三五”期间,全区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城镇残疾人累计新增就业33284人,对94161名残疾人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农村牧区残疾人稳定就业达到52353人,残疾人就业创业水平不断提高。

志愿服务,

掀起扶残助残热潮

全国助残日前后,全区各地处处都有扶残助残的实际行动,温暖着广大残疾人的心。

5月14日,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三级残联深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大豆铺村,为100多名残疾人发放了辅助器具及各类生活用品。

内蒙古青山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百名残友草原无障碍之行,百余名残疾人走出家门前往希拉穆仁草原,共赴一场休闲娱乐之旅。

为残疾人免费义诊,举行残疾人文艺汇演、残疾人趣味运动会,组织视力障碍者“观看”无障碍电影,带领智力残疾人进行社会实践……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掀起了全社会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热潮。

如今,内蒙古大地上,扶残助残理念得到普遍认同,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到扶残助残事业中来,全区各类助残志愿组织达到110个、志愿者人数达到7786人。

在一项项惠民利民的政策下,在一次次精准有效的帮扶下,在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下,全区残疾人正通过自身努力,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存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