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限塑”缘何令难行?

一个家庭每天要产生多少塑料垃圾?吃早餐,买豆浆油条,都用塑料袋包着;中午点份外卖,包装也是塑料袋;下班了,逛菜市场买菜买水果,只要购物就都要用到塑料袋,晚餐后,所剩饭菜冰箱冷藏,也要塑料保鲜膜……一天下来,少说产生四五个塑料袋垃圾。

为了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2008年6月1日,我国施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也被大家称作“限塑令”。其中规定,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用品。

从2008年6月1日到2021年6月1日,“限塑令”走过13年。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限塑令”自实施以来成为一纸空文:农贸市场小超市直接提供免费塑料袋,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塑料购物袋收费,这已是习以为常的事。缘何“限塑令”难行?如何破解困局值得各方思考。

市民声音:钱包都不带了,谁还会带购物袋

4个西红柿、两根黄瓜、一把韭菜,收银员扫码后,麻利地将3个装着蔬菜的塑料袋,统一装进一个大塑料袋递给顾客,瞬间4个塑料袋用出去了。5月21日,记者在科尔沁区金通市场看到,市民买菜还是习惯用塑料袋。一家蔬菜摊的摊主告诉记者,他们每天要用三四百个塑料袋。另一家卖活鱼的摊主也表示,塑料袋消耗很大,很多人担心袋子漏水,还会要求再套两层。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塑料袋的使用无处不在,水果店、蛋糕店、奶茶店、花店、熟食店、饭店、服装店等各类店铺。除了大润发、维多利、进前佳等大型超市的购物袋是收费的,其它塑料购物袋均为免费提供。

“下了班,回家路上买点水果、蔬菜。从单位去市场,很少有人会准备好购物袋。现在连钱包都不带了,谁还会上下班拎个兜子呀。”家住碧桂园小区的张女士对记者说,迄今为止,除了在大润发、维多利购物时塑料袋会收费,从没在农贸市场、早市或早餐摊点遇到过塑料袋收费的情况。

“摊主没有收费要求,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就不会节省了。即使买两个土豆,两个茄子,也得拿两个塑料袋。如果收费,有可能单独秤完放在一个袋子里。而且,多年形成的购物习惯,即便一些老年人提着兜子去买菜,商贩也会先用免费塑料袋把菜装好,以免弄脏了兜子。”在郭女士看来,将免费塑料袋拿回家,再当做垃圾袋使用,也是许多市民多拿塑料袋的原因之一。

商家声音:不提供免费塑料袋不卖货

5月21日早晨,记者在科尔沁区西顺路早市看到,商贩无一例外都在使用超薄塑料袋。超薄塑料袋规格不一,多为白色、红色、黑色,呈半透明状。前来买菜的市民手里提着的无一例外也都是商贩们提供的免费超薄塑料袋。

提及“限塑令”,大多商贩显得很不耐烦。“行不通的事儿!”只有一位卖菜的大姐耐心地回答了记者。“别人都在用要是我不用,顾客就不买我的菜了。再说环保塑料袋多贵呀,买一把韭菜两把小葱的,我们也给搭个塑料袋,一共才能挣多少钱啊?”这位大姐还告诉记者,这种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很便宜,花几块钱就可以买百八十个,随便哪家小商店都有卖的,市场上推着自行车推销超薄塑料袋的也很多。

“限塑说了好多年,但这事儿说到底,最终提高的成本还是落在我们业户和消费者身上。”在金通市场卖了20多年蔬菜的任女士说:“这事很难落实。举例说,如果你来买了5块钱的黄瓜,我向你另收一毛钱塑料袋钱,你还能再来买我的菜吗?”任女士说,市民来摊上买菜,通常一次会挑选五六种蔬菜,如果每个塑料袋都收费,加起来也是一笔开支。顾客也不会接受的。

采访中,科尔沁区明仁大街西段一家超市的女老板一脸不屑地说:“纯粹是两天半的新鲜!记得2008年刚开始执行限塑令时,顾客来买东西,我一律不给提供塑料袋,其实这项政策挺好的,我们还能节省一项开销,我绝对支持,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就没人管了。别的商店都给塑料袋,就我不给也行不通啊!再说也影响卖货呀!”

大型超市照章执行卖购物袋

“购物袋涨价啦?”最近,不少去过大润发通辽店购物的消费者发现,该超市提供的有偿购物袋价格发生了变化。过去超市中销售的价格两三毛钱一个的普通塑料袋被更换为价格相对较高的可降解塑料袋。2021年1月1日起,全国“限塑令”正式升级,通辽市科尔沁区大型商超也积极响应新政策,逐步将塑料购物袋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塑料袋销售价格较高,刺激了不少老年消费者自备购物袋。

5月13日17时许,记者来到大润发通辽店。超市里的广播正在循环播放着关于使用可降解购物袋的通知:“各位来宾,根据通辽市商务局要求,响应国家‘限塑令’,减少白色垃圾,现店面开始销售可降解购物袋,中袋售价为0.5元/个,大袋售价为0.8元/个,承重力没有不可降解购物袋坚固,提倡顾客自备购物袋循环使用,保护环境。大润发通辽店祝您购物愉快,谢谢!”

记者随机来到2楼收银台前,只见收银员不断地告知顾客,该超市已经开始提供可降解的环保购物袋,价格高了,并提示可降解购物袋不如以前的购物袋结实。记者看到,与以前使用的不可降解的购物袋相比,可降解购物袋明显柔软,而且很薄。记者趁机采访了几位正在排队等待结账的顾客,市民王女士在结账时购买了一个购物袋。王女士说,平时上班很少有随身携带购物袋的习惯,来购物才发现购物袋涨价了。“以前的购物袋两三毛钱一个,也不当回事儿。一下子涨到八毛钱,确实挺贵的。下次还是自备袋吧。”

采访中,一对中年夫妇表示强烈支持。“我认为最好直接取消购物袋,我们小的时候,商店里没有塑料袋也一样买东西。现在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可以说,每个家庭每天都在制造白色垃圾!”

记者观察发现,相比较青年人,年龄稍大的市民自带购物袋的较多。“布兜子比超市的购物袋结实,容量也大,还省力。这样既方便又环保。”市民唐先生说。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用品。

据了解,“大润发”响应“限塑令”政策,提前与生产厂家订购了可降解塑料袋。由于可降解塑料袋成本价格相对较高,因此超市对有偿购物袋价格进行了调整,并积极向消费者进行了宣传与引导。据介绍,超市“换袋”后,从购物袋整体销量上看,与更换前相比明显下降,很多消费者结账时,一个购物袋能“搞定”绝不买两个。

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呼吁,实施“限塑令”是好事,但是,超市内的手撕塑料袋已经成为“限塑令”下的政策盲区。对于购买少量商品的顾客,多撕几个手撕袋就没必要再买购物袋,多数收银员看到也不会阻拦,而撕几个手撕袋“顺”回家中的事情也经常在超市上演,这同样会成为白色污染的污染源,使“限塑令”处于尴尬位置。

呼吁加大监管力度疏堵结合破解“令难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限塑令”不仅在超市和市场成为一纸空文,随着外卖及快递业迅猛发展,承担大部分包装功能的“塑料”迅速成为“香饽饽”,成了摆在“限塑令”面前的新难题。那么,“限塑令”的名存实亡,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针对“限塑令”实施13年令难行的问题,专家学者、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有人说,塑料购物袋方便、实用、廉价。有人说,塑料袋的售价通常只有几毛钱,对其消费零碎分散于一次次的购物行为之中,并没有产生足够的“花钱痛感”。也有人说,由于环保意识的缺乏,绝大部分消费者都尚未培养起自带购物袋的习惯。也有人说,除此之外,环保理念宣传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主体责任不清,缺乏相关制度法律保障等均是“限塑令”推广难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减少“白色污染”,让“限塑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任重而道远。针对目前的现状,有环保志愿者迫切呼吁,对塑料制品好的处理方式,一是加强回收,二是推广可降解材料或塑料袋替代品。

培养环保意识,改变消费习惯。从超市、农贸市场抓起,倡导责任意识,用减量化落实“限塑令”;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坚持长抓不懈,让“限塑令”走进家庭,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采访中,环保志愿者杨友才意味深长地说:“我认为,在不影响大家生活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增加塑料制品的循环,以及减少过度包装的使用,可还是能看到商家为了贴心层层塑料袋包装,超市里不要钱的袋子用不用先撕一大堆,甚至今天在奶茶店,看到很多年轻人买了奶茶马上喝,但仍然要了塑料袋,拿到手里随手扔到了地上,因为有些年轻人没有这个意识,父母也没有这个意识,大家意识不到这个危害,不仅仅是对其他生物的危害,塑料微粒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身体里,更多影响的是后代的后代的健康。”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采访中,更多的人表示,“限塑”应该从源头抓起,更主要的是要限用,也要限售、限产。避免塑料袋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更要严厉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将“限塑令”贯穿全过程。(文图/记者 康桂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