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聚焦聚力 内蒙古服务业提档升级“跑”起来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服务业提档升级跑出“加速度”,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呈现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业态蓬勃兴起的良好发展态势。回眸成绩,可圈可点,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自治区聚焦聚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进的结果。

亮点一: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自治区政府研究出台了《自治区“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内蒙古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提出了财税、金融、用地、价格、人才等方面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具体措施。同时,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现代物流、金融、旅游、健康、养老、体育服务发展的专项规划,加快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自治区服务业统计联席会议制度。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完善了物流、金融、旅游、科技、信息、商务、文化、大数据等部门行业统计制度,为服务业发展精准把脉,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推动工作落实。充分发挥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指导意见,组织制定了《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完善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活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印发《全区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研究、制定和推动落实重点工作,细化各领域工作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统筹推动服务业发展。

亮点二:质效能级持续提高

推广5G应用,数字经济为产业转型发展赋能。加快推进5G数据中心、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了一批智慧矿山、智慧园区、智慧景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5G新基建项目,已经建成5G基站超过1万个。

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动自治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创建,实施呼和浩特大召步行街、赤峰市新华商业步行街、通辽科尔沁区向阳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大力发展城市夜间经济,提升城市重点商圈辐射力,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全面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推进冰雪旅游、工业旅游、特色小镇、康养基地、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建设转型升级,打造生态游、山水游、乡村游、度假游特色休闲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亮点三:项目带动夯实基础

聚焦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商务、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等重点发展的服务业产业领域,全区每年集中推进重大项目超过450项,每年遴选编制亿元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十三五”期间全区滚动实施重大项目近2000个,形成了项目滚动推进工作机制。

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科技创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商贸服务、中央商务等六种形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共认定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1个,有力促进集聚发展。目前,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25796家,吸纳就业29.79万人。

积极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设立了服务业股权投资基金和文化、养老、科技等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业股权基金规模超过6亿元,推动了相关行业加快发展。

亮点四: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全力抓好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开放、重点企业培育等改革任务,支持赤峰市红山区“建机制、聚主体、促产业、强载体、提服务、优环境”,建成蒙东大数据中心、拓佳智能移动检测及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蒙东峰创物流基地、赤峰金融物流港等一批重点项目,设定的13项经济指标7项提前完成,6项基本完成,服务业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1%,服务业税收增幅达到30.7%。

深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争取国家批准包钢进入新一轮“两业融合”首批40家试点企业,试点工作紧密结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加强用地、用能、金融、人才和政策性资金保障支持,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自治区各盟市根据产业特点,选定重点项目开展体制机制、政策环境、服务模式和项目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自治区采取资金切块支持方式,支持各地产业集聚、主辅分离、服务贸易、新业态培育项目建设,为全区服务业创新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