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内蒙古:让科技创新更好释放“磁场效应”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从国内首座民用液氢工厂在乌海投运到“蒙芯”超微功耗传感器在多个行业应用,从“青城之光”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到应用5G技术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近年来,自治区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搭好创新平台,让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竞相涌流,激发广大科研工作者攻克一批重大科技难题,开发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引领“科技兴蒙”行动迈出更快步伐。

优化创新环境 让创新主体迸放活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开展的创新,正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4月 12日,总投资10.9亿元的建龙集团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的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项目,正式产出高纯铸造生铁水。该产品与常规高炉铁水相比,具有低磷、低硫、低硅、低碳、低有害元素的优点,主要应用于风电、核电、高铁等高端铸件领域,目前该项目投产后运行基本正常。

这是自治区实现绿色冶金、低碳减排的一个示范,也是乌海市工业转型的标志性工程。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奖补力度。 2020年 10月,自治区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按照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强度及增量增幅给予财政资金奖补,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补5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同时对首次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区内企业和整体迁入我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研发经费。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目前,自治区对2020年新认定的415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898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企业研发补助,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工作。

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蒙古的“好日子”,也努力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转型。据统计,2020年,内蒙古新增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88家,总数增长到 475家,这些企业研发中心涉及采矿、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内蒙古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累计注册企业1373家,全年符合入库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560家,较上年度增长93.8%。同年向科技部上报420家 高新 技术 企业 备案 申请 ,同比 增长 25.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069家。

搭好创新平台 让万众创新成为常态

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聚焦稀土新材料、大规模储能、现代农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前,自治区有3 家国家级高新区,分别是呼和浩特金山国家高新区、包头稀土国家高新区。自治区有8 家自治区级高新区,分别是鄂尔多斯国家高新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治区科技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建立高新区动态管理机制。

自治区重点推进“三区两中心”建设,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 个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动创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着力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未来将形成以“三区两中心”为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

为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建设,两年来,自治区实施国家级高新区“提质进位”和自治区级高新区“促优培育”行动,对呼包鄂3个国家级高新区分别支持1亿元,推动3 个国家级高新区在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创新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积极改进提高,着力提升在全国的位次。2020年,呼、包、鄂三地国家级高新区进位效果明显,分别较上一年提升了 10位、5位、1位,充分显示了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的效果。

此外,自治区通过“科技兴蒙”行动的重点专项资金对通辽市高新区、赤峰市高新区、阿拉善高新区分别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对提升5 位以上的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各给予1000万元支持,通过真金白银支持自治区级高新区对标国家级高新区,力争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自治区不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目前,我区共有重点实验室151家,其中企业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28%;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家,以企业为依托单位的占总数近50%;全区建设的44家新型研发机构中,企业主导建设的占85%以上;全区有384家企业建设了技术研发中心,这些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

集聚创新要素 让“科技磁场效应”更强劲

2020年12月,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MW级先进飞轮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在北京市启动。该项目由中核集团下属的中海油新能源二连浩特风电有限公司牵头承担,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共同实施。该项目利用先进飞轮储能系统所具有的高频次、快响应和长寿命等优势,解决电网高频次频率波动问题,总投入3996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拨经费1974万元,自筹2022万元。

项目负责人谢波说,飞轮储能包含了磁悬浮支撑技术、高速高效电机驱动控制技术、高性能材料真空技术、转子动力学设计等,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综合高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是我区着力集聚创新要素,形成强劲“科技磁场效应”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氢能、碳捕集封存等五大领域,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前沿技术攻关,为推动自治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自治区把“稀土、氢能、大规模储能、大数据与智能制造、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等重点领域作为支持方向,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征集项目34项,支持项目20项,支持经费1.8亿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4.7亿元,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自治区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自治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以企业为主体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快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国家级高新区“提质进位”和自治区级高新区“促优培育”行动,不断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建设一批创新驱动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有力支撑。(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及庆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