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漫瀚剧 传承35年 年轻向未来

张虎指导学员班排练

重排《丰州滩传奇》觅踪片段

《丰州滩传奇》进校园演出→

漫瀚班学员练功中

老演员与新演员在一起→

坐落在民族东路北段的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是个很容易让过往行人忽略过去的建筑。可是,推开那扇并不起眼的玻璃大门,迎面却是一段从1986年延续至今的传奇——《丰洲滩传奇》、《契丹女》、《东瀛女》、《忠烈碑》、《草原阿妈》、《凤祥楼》……一幅幅剧照、剧照里一张张生动的面孔,描摹着漫瀚剧一路走来的辉煌时光。

也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在中国戏曲百花苑中,最古老的剧种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漫瀚剧是目前我国360多个地方戏曲中最年轻的一支,迄今才35年。

1982年4月和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和包头市相继召开二人台艺术改革座谈会。与会的艺术工作者们基于内蒙古还没有一个自己的地方剧种的现状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振兴二人台,创建新剧种”,呼市承担振兴二人台的任务,包头则承担了创建新剧种的任务。

1982年8月,包头民间歌剧团改建为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开始新剧种的创建工作,指导原则是“博采众家之长,化为自身血肉,保持发扬个性,开拓自家道路”。

创建新剧种的工作从重点突破音乐开始。包头的艺术家们和全团演职人员群策群力,思想与思想碰撞,传统与创新交锋。他们对90多首二人台经典传统唱腔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分析,以蒙古族长短调、山曲、蛮汉调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音乐为素材,初步选择了“以板式变化为主导”,以曲调组合为基础,兼用专曲的音乐体制,道白为普通话,有机地把蒙汉两族文化融合于一体的戏曲载体。他们还从歌剧、话剧、舞剧中汲取更加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创造性地将他们糅合在一起。

从1982年立意,到1986年2月第一部剧《丰洲滩传奇》应文化部特邀晋京,并走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包头的戏曲工作者们仅用了4年就突破了音乐关、剧本关和演员关这三关,打磨出一台传奇大戏,创建出一个全新的戏曲剧种并一剧成名。从此,中国戏曲名录中增添了最年轻的一个剧种——漫瀚剧,填补了内蒙古没有自己地方剧种的空白,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也正式更名为包头市漫瀚艺术剧团。

开元戏《丰洲滩传奇》的成功让艺术家们看到了漫瀚剧的未来。此后,包头市漫瀚艺术剧团一鼓作气创作排演了一系列大戏——1992年的《契丹女》、1995年的《东瀛女》、1997年的《忠烈碑》、2007年的《草原阿妈》、2013年的《敕勒川的女儿》、2015年的《凤祥楼》、2016年的《布衣郡守》、2020年的《呼唤》等等。让漫瀚人骄傲的是,《契丹女》迄今仍是内蒙古获奖最多的舞台作品,剧目获“文华奖”,导演张景亮荣获“文华导演奖”,主演张凤莲荣获“梅花奖”、“文华奖”,1992年漫瀚剧团被文化部正式命名“天下第一团”。

为了下一个春天

2021年,漫瀚艺术剧院决定重排开元大戏《丰洲滩传奇》。

重排《丰洲滩传奇》是为了锤炼漫瀚剧院成立35年来建制培养的第三批新生代演员,也是用一种向经典致敬的方式实现漫瀚剧艺术的传承和精神的传递。

作为内蒙古唯一的一个地方剧种,无论是从发展时间还是传播空间上,漫瀚剧注定只能自己解决自己的人才培养和传承问题。

漫瀚剧初创时的演员班底都是从别的剧种转过来的,比如荣获过“梅花奖”和“文华奖”的张凤莲在唱漫瀚剧之前,是唱晋剧和北路梆子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漫瀚剧创建之初曾前瞻性地委托内蒙古艺术学校培养漫瀚剧人才,现任包头艺术剧院漫瀚剧团团长的安树刚就是第一届学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内蒙古艺术学校还曾代为培养过一批漫瀚剧学员,后来由于学校专业设置变动等原因,漫瀚剧专业被取消。

随着建团之初的老演员陆续退休离开舞台,漫瀚剧的人才培养变得更加紧迫。

2016年,漫瀚剧院决定与包头艺校合办漫瀚剧班,一群来自山西和内蒙古通辽、托县、土右旗和乌盟等地的十七八岁的孩子走进了漫瀚剧班,一共35个人,有的学表演,有的学戏曲打击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零基础,不会唱也不会跳,没有接触过戏曲。他们就如同一张白纸,承载着漫瀚人的希望,画上了漫瀚剧的未来。

在艺校,他们除了要上文化课,还由漫瀚剧院的一级演员们组成的教师团队教授他们声乐、戏曲基本功、技巧、唱腔、身段、表演、古典舞、蒙古舞等专业课。但古话说“张口饭难吃”,学戏之苦非个中人难以体会。四年之后,35个人只剩下21个人,其中15个学表演,6个学器乐。

2020年9月,这一批学员回到漫瀚剧院开始毕业前的实习。剧院决定,重排《丰洲滩传奇》作为他们的毕业大戏。

包头艺术剧院院长丁振刚表示,之所以挑选《丰洲滩传奇》重排,一是《丰洲滩传奇》实现了一出戏创造一个剧种的奇迹,35年后重排此剧向那些为创建漫瀚剧倾注心血的老艺术家们致敬,向《丰洲滩传奇》也向漫瀚剧走过的光辉岁月致敬。二是复排《丰洲滩传奇》作为教学剧,可以让新的年轻的漫瀚剧演员更好地理解漫瀚剧的创建过程、漫瀚剧的舞台技巧、艺术魅力,以戏带功提升年轻演员的艺术技能。

但重排之路不是把原来的戏重新复制过来那么简单。

著名演员张虎既是漫瀚班的表演老师,也是目前重排的《丰洲滩传奇》的总导演,深知把这些学员从对漫瀚剧一无所知领进门再推上舞台亮相有多难。

“这几年,学员们在学校练的都是基本功,没有排戏的经验,而且太年轻,在创造人物上缺乏底蕴,光给他们讲故事讲人物不够,必须一个人一个人地教,一个一个地拉身架,一遍一遍地讲,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地亲身做示范”。张虎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漫瀚班的学员们每天早上七点多要练一个多小时的早功,上午和下午排练,晚上复盘这一天排练中的问题。练功房的墙上,挂着“振兴中国戏曲,繁荣漫瀚艺术”的横幅。”

中国戏曲历来有“传帮带”的传统,剧院也将老版《丰洲滩传奇》的主演张凤莲和刘永胜等老一辈漫瀚剧演员们请回来指导学员们的排练。安树刚拍过一段视频,是前辈演员们指导学员们拍戏,教的认真,学的也认真。他说,“‘言传身教’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最重要的四个字。作为内蒙古地方剧种的漫瀚剧也同样如此,正是一代代漫瀚剧艺术家的辛勤努力和无私付出,漫瀚剧的传统与精髓才能得以薪火相传。”

从2020年9月开始重排,目前已经进入到收官阶段。新版《丰洲滩传奇》与30多年前的老版相比,整体的框架和主旋律未变,舞美效果和音乐配器更加优化。当然,最大的变化是演员,和30多年前一样年轻,却已经是又一代。而且,目前漫瀚剧培养演员的原则是普遍培养、重点发展,比如要求所有的女演员都要会演三娘子,每个人都要学会所有角色的唱段和身段。

张虎亲自带着这些学生们从学校的练功房一步步走上了漫瀚剧的舞台,从这些年轻演员的身上,他看到了漫瀚剧的未来。

年轻向未来

漫瀚剧的传承不仅要有年轻一代的演员,更要有年轻一代的观众。

丁振刚曾是漫瀚剧院培养的第一批学员,在2015年的大剧《凤祥楼》中饰演男一号韩五。作为一个与漫瀚剧一同成长的老漫瀚人,他见证了漫瀚剧一路走来的不易,对漫瀚剧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在丁振刚看来,漫瀚剧的存在意义甚至已经超出戏曲艺术范畴。漫瀚剧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没有地方剧种的空白。

在2013年就任漫瀚剧院院长后,丁振刚就致力于推进“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漫瀚剧,了解漫瀚剧,静下心来看一出漫瀚剧。《丰洲滩传奇》、《布衣郡守》、民族音乐会《风从草原走过》都走进过大学校园,也正是在校园里让漫瀚人看到了漫瀚剧的未来,“我们到内科大到包头师范学院演出,一开始台下很嘈杂,大家都在玩手机。但演着演着就安静了,大家都认真地在看,说明大学生们是能够接受漫瀚剧的。”

漫瀚剧也走进了小学。今年7月,张虎作为主讲老师把漫瀚剧的几部经典剧目选段带进一机七小,为小学生们普及漫瀚剧的基本概况。这正是丁振刚的目标,“漫瀚剧从无到有、让观众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喜欢需要时间积累。漫瀚剧现在还是积淀蓄力的阶段。今天看漫瀚剧的学生十年以后一定知道漫瀚剧,会记得他曾看过的漫瀚剧,演的是什么,唱的是哪一出,因为对艺术的记忆是能够注入灵魂当中的。”

漫瀚剧生发于包头,但丁振刚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包头——“我们推进漫瀚剧进校园,不光是要进包头的学校,还要进全内蒙的学校。十年以后,我希望全内蒙人都知道漫瀚剧。”

2020年疫情期间,漫瀚艺术剧院将建院以来的《丰洲滩传奇》《契丹女》《凤祥楼》等十几部作品放到了网上进行展演,通过网络宣传和普及漫瀚剧,使漫瀚剧从舞台走上了云端。

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地方剧种,漫瀚剧创立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但已经拥有了《丰洲滩传奇》、《契丹女》、《布衣郡守》等大量经典剧目、“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表演团队和学校培养与“传帮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了一条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紧跟时代、着眼未来的艺术之路。

今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和包头市民族歌舞剧院三家国有文艺院团整合后成立包头市艺术剧院,丁振刚被任命为包头艺术剧院院长。三个院团的专业资源和人才优势整合后,将有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和培养人才,无论是对漫瀚剧、话剧、晋剧还是交响乐而言,都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7月18日的晚上,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举办的一场大型文艺晚会上,漫瀚剧班22岁的学员杨红霞和同学们登台演出了《丰州滩传奇》中《夜深沉·觅踪》一折。

灯光亮起,他们走上舞台,走向观众,他们的一小步就是未来漫瀚剧的一大步,生生不息如同背后深沉幽静的草原。(记者范思慧 实习生刘倩)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