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已过,一栋栋住宅高楼里灯光闪烁,许多中小学生仍在灯下与作业做“最后的抗争”。
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和适当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睡眠对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然而,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却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在我国6—17周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六成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课业压力等因素在无情地压榨孩子的睡眠时间。
一面是哈欠连天、昏昏欲睡的孩子,一面是繁重的课业安排,眼瞅着孩子们为作业而牺牲睡眠时间,家长们揪心而无奈。
早在今年3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应分别达到10小时、9小时、8小时。
在不久前教育部部署的“五项管理”中,“睡眠管理”位列其中,得到广大家长和教师的普遍赞同。
“五项管理”发布以来,内蒙古各地中小学校实际落实情况如何?广大中小学生睡得够不够、好不好?
标本兼治,保障足量睡眠时间
学校不得要求学生8点前到校参加统一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采用准军事化管理住校生,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第二中学通过广泛征集问卷调查,制定了学生睡眠管理制度,要求家长每日统计学生睡觉、起床时间并签字。
“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几方面看似相互独立,实际上有机关联。合理有效的睡眠管理,离不开统筹兼顾、协调配套其他环节,避免顾此失彼、重复加码。”该校教务主任党均庭表示。
从“让孩子们睡个好觉”做起,培养拥有阳光心态、健康体魄的强健少年,成为各学校的共同育人理念。
内蒙古中小学校各出其招,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细化管理措施,制定了具体睡眠管理办法。
“县城高中教育在发展上面临着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教育缺位,使我校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学习习惯上都表现欠佳,但孩子渴望改变命运的愿望强烈,对教师的信任度高。”包头市固阳县第一中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争取更多有效睡眠时间,该校坚持每门学科只选择一套教辅材料,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作业前置、面批面改,有效推动了课堂的高效性。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该校要求高三学生晚上12点准时熄灯,每日中午1点到2点必须静音,并安排老师严格查寝。
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中学、赤峰市红山区第十五小学等学校一致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发现睡眠不足的孩子及时与家长沟通,个别作业速度慢的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也不能完成作业的,家长督促学生按时就寝,避免熬夜。
“睡眠管理,不应是简单的硬性规定睡眠时间和学校作息时间,而是要引起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充足睡眠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党均庭说。
家校共育,统筹谋划一盘棋
尽管多数地区、学校高度重视睡眠管理,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具体实施中还普遍存在家校合作难、“五项管理”相对割裂等现实难题,少数学生在家睡眠不足、家长对学生作息时间的要求没有坚持与学校保持一致等问题。
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小学对三年级以上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映2小时之内就能够完成作业。
“虽然作业不多,但有的学生学习效率低,有时候拖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开始写,晚睡的大多数反而是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此外,还有的学生晚上玩手机、玩游戏,因为学习睡得很晚的倒不多。”该校三年级级部主任严国荣告诉记者。
“在学校全力落实执行的同时,我们需要家长配合和支持,培养孩子养成节约时间、规律作息的习惯,从而实现家校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严国荣说。
解决孩子缺觉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引导同样至关重要。为此,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呼吁家长合理安排课外学习以及兴趣班,减少不必要的课外补习和课外作业,避免挤压学生正常休息时间。
尊重规律、科学管理、减负提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参与,联手共治,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内蒙古不少学校通过微信推送、家长会、调查问卷等方式倡导家长科学监督学生睡眠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睡眠动态,并利用体育健康课、心理健康课、各类活动等做好科学睡眠知识的教育普及增强睡眠管理意识,让重视睡眠在社会形成高度共识。(记者 白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