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尼套海嘎查村民尽享沙漠旅游的红利。本报记者包荭摄
家家户户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农家乐、牧家乐挂上新的牌匾,牛羊肉等食材已经准备就绪;民宿换上了统一的床单被罩;沙漠越野车、沙漠摩托抓紧时间检修保养……国庆节前夕,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希尼套海嘎查焕然一新,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希尼套海嘎查是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一个半农半牧嘎查,西临腾格里沙漠,东临贺兰山,距天鹅湖景区只有25公里。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嘎查已经成为沙漠探险之旅的后勤保障基地,全嘎查40%以上的农牧民靠着旅游业发家致富。
“希尼套海蒙古语意为‘新湾’,但在十几年以前,‘新湾’不仅一点都不新,还是一个贫困嘎查。”嘎查党支部书记罗刚回忆。受自然条件所限,一刮风到处都是黄沙,当地人总开玩笑说,往地里撒上30斤小麦种子,能收获20斤就不错了。好不容易收获的瓜果蔬菜、小麦玉米要想变成钱,就得赶着驴车走4个多小时去旗里卖。尽管后来从嘎查通往旗里的路由土石路逐步变成了砂石路、柏油路,但农牧民靠天吃饭的现实没有改变,日子依然没有起色。很多人外出谋生,嘎查留下的人越来越少。
沙海难行,2007年大学毕业后回乡的罗刚却看到了机遇。当时沙漠旅游、沙漠越野悄然兴起,外地的沙漠越野爱好者常常聚集于此,要在这里为进入沙漠进行补给,并寻找当地人做向导。“沙漠自然风光独特,而且我们从小在这里长大熟悉沙漠地形,为什么不发挥地理优势,把嘎查变成游客的后勤保障基地?”罗刚琢磨。
2008年,经过多方筹措,罗刚将家里的土坯房翻新装修,开起了嘎查第一个农家乐。2009年,他又成立了以自驾车旅游、沙漠探险为主要内容的风行者越野俱乐部,仅一年时间就组织俱乐部成员成功出行8次。-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试水成功后,2011年他出资在嘎查建立了阿拉善风行者越野基地,动员嘎查农牧民购买沙滩摩托车,统一管理经营。当年,阿拉善英雄会落户阿拉善左旗,全国各地的越野爱好者和旅游团队纷至沓来,为希尼套海发展旅游服务业又添了一把火,参与其中的农牧民更是尝到了“旅游饭”的甜头。
开农家乐、买沙漠越野车、搞住宿接待、做团建、卖土特产……就这样,大户带动小户,一个嘎查带动周边嘎查,大家都动了起来。“周边有200多台车,依托车辆搞运营的当地司机就有200多人,旅游团一来,微信群里招呼一声,大家就会聚集起来,跑一天几百块钱就到手了!”站在越野基地一排排整装待发的沙漠越野车、沙漠摩托车前,罗刚兴奋地说。
如今,这个沙漠边缘的嘎查面貌早已焕然一新,水、电、网、路都通了,老乡们从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距嘎查不到一公里,温棚里草莓和番茄四季可供采摘,养殖区的牛羊供应给各个农家乐、牧家乐,足不出户就变了现。旅游旺季从五一、国庆假期变为每年4月到10月底。随着外地游客的不断增多,致富门路也越来越宽,外出打工的农牧民纷纷回乡搞起了旅游。
沿着嘎查干净整洁的道路往里走,就到了旅游服务业做得最好的刘兴国的家。门匾上“金色大漠家庭农场”几个大字醒目鲜艳,院子里绿的辣椒、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刘兴国正在对新装修的客房做最后的打扫。
几年前,由于父母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姥姥卧床,一年到头入不敷出,刘兴国一家曾是嘎查典型的贫困户。为了增加收入,他还曾贷款10万元搞种养殖,但那时候牛羊肉没有销路,年年还钱年年借,10万元贷款总也还不完。2017年,看到家乡的好光景,在外打工的刘兴国决定回乡发展。利用做服务行业积累下的经验,他和上海一家旅行社合作,专门接待旅游团队,负责整个团队的后勤保障,领队、物资运送、沿途保障、餐饮等吃喝住玩都由他一条龙服务。
天帮忙人努力,超强的服务意识使他很快成了行业里的佼佼者。“五一、国庆假期一天能挣两三万,一年接待游客一万多人次。最多的一天接待过1100多人,我支起16口大锅,把全村的妇女都集中起来,从早晨五点就开始为游客准备饭菜。”刘兴国言语里满是自豪。仅一年时间,他就把欠的十几万贷款全部还清。
靠着沙漠旅游,“新湾”有了新面貌,刘兴国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下一步,我们要探索多元发展,一边设计延伸旅游线路,增加周边景点景区的知名度;一边利用沙漠旅游把我们高品质的牛羊肉推广出去,推动嘎查及周边养殖业发展。”刘兴国信心满满地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晓岚 霍晓庆 刘宏章 张慧玲 包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