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扎赉诺尔露天矿坑涅槃重生焕发勃勃生机

图为复垦绿化后的露天矿坑生机盎然。通讯员王伟国摄

纵观矿山百年,扎煤公司露天矿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昔日的骄人风采犹存。驻足矿山脚下,不由得会让人联想起这里产煤的热闹场景。站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潮头,这个莫大“天坑”如何变废为宝,实现亮丽蜕变呢?

“矿坑是问题,更是资源,这十里矿坑如果能利用起来,就可以变废为宝。”多年前,伴随着原露天矿矿长王俊武的这句话,矿坑治理拉开了序幕。从此,扎煤公司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矿山实际,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深入调研、大胆实践,如今露天矿坑涅槃重生焕发勃勃生机。

去产能退出舞台

1960年,原扎赉诺尔矿务局按照党和国家的号召,于三里煤沟旧址改建本地唯一的中型露天煤矿,设计年产量60万吨。1965年5月1日,内蒙古第一座中型露天矿——灵泉露天煤矿(简称露天矿)正式投产,2016年灵泉露天煤矿通过国资委去产能验收,正式退出生产矿序列。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史中,扎煤人自强不息、不断超越,使该矿煤炭产量逐年递增至百万吨以上,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2005年9月,这个矿获批扎赉诺尔国家矿山公园,在历时两年多的施工建设后,2008年8月30日开始正式接待游客。据统计,露天矿累计生产原煤5180多万吨,排弃土方2.4亿立方米,生产过程中相继出土猛犸象化石、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披毛犀化石、野牛头骨化石等国家级文物,为文物考古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学治理焕生机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采,一个长达4.1公里,最宽1.6公里,覆盖面积约4.9平方公里的矿坑形成,外围排土场覆盖面积达13平方公里。

为改善矿坑生态环境治理,扎煤公司在扎赉诺尔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露天矿地质环境治理纳入了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针对扎赉诺尔地处高寒地区特点,结合坑内和排土场的土壤多为工业废弃物且缺乏营养和排土堆放存有落差的实际,扎煤公司主动出击,综合治理,将排土场进行优化平整。选择种植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植被,同时借助专业机构力量,科学施策、自主研究,推进露天矿坑环境治理工作逐步走向绿色创新、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通过多年来的复垦绿化攻坚,矿山公园完成了边坡治理、场地平复、铺设灌溉供水管网、排洪沟、内部环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矿坑植被覆盖度由5%恢复到95%以上,种植植物存活率在85%以上,植被恢复总面积达805万平方米,种植树木类别达17种,约67.2万株,植物的种类逐年增加至70多种,逐渐将原有一年生杂类草向禾本科、豆科等多年生的优良牧草植物品种转变。

力改矿山变青山

如今,站在矿坑一角,草木皆绿,满目葱茏的醉人景象让人眼前一亮。

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使这里的空气变得清新沁人,樟子松、紫叶稠李、云杉、糖槭及多种果树的种植,形成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把矿山公园打造成了绿色清新的“天然氧吧”。特别是到了金秋时节,那漫山的沙棘果、山丁子、沙果缀满枝头等待人们采摘。再看那半坡上的羊群、散养的鸡鸭鹅等牲畜家禽更是自由灵动。环境的改善给人以美的享受,就连野生动物们也选择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如今的“十里矿坑”旧貌换新颜,打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扎煤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力改矿山变青山,正向人们书写着“百年矿坑”变废为宝的神话,它将向集考古、旅游、文化、矿山地貌、科学生态治理研究于一体的世界地质公园华丽蜕变。(通讯员 于金龙 曹进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